穿梭在博鰲亞洲論壇的分論壇會場間,人們很容易發(fā)現(xiàn)清潔能源如影隨形:無論是萬泉河畔的花朵風機,還是會場內外交通使用的新能源車,抑或是嘉賓手中由再生塑料制作的“碳中和”中性筆。
從臺上到臺下,中國的新能源企業(yè)“熱”得發(fā)燙。
談到我國為實現(xiàn)“雙碳”目標所做的努力時,出席年會的中國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說,我國大力發(fā)展可再生能源,目前可再生能源總裝機突破12億千瓦,風電、光伏、生物質發(fā)電、在建核電規(guī)模均為全球第一。
“像做夢一樣,十年前想都不敢想有這一天,遇到的每個人都在關心我們公司的經營狀況。”一位光伏企業(yè)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,“我們大老板今天開完會就撤了,回去緊接著還要談合作呢。”
2022年在國際形勢嚴峻復雜和發(fā)展環(huán)境不佳的背景下,光伏行業(yè)“逆流而上”。中國光伏行業(yè)協(xié)會的數據顯示,光伏產品(硅片、電池片、組件)出口總額約為512.5億美元,同比增長80.3%。
從光伏、風電到儲能,從中國到海外,新能源已經成為中國制造的又一張閃亮名片。不過,市場也從來不乏風浪。歐美等國家陸續(xù)出臺貿易保護、制造本土化的政策,這是否會讓方興未艾的新能源海外市場蒙上一層陰影?
提問者往往眉頭緊蹙。而作為回答者,他們的回應里卻多了一份“淡定”。
底氣何來
新能源的“底氣”可以用數據說話。2022年,中國新能源電力行業(yè)交出了一張亮眼的外貿成績單。
中國光伏行業(yè)協(xié)會的數據顯示,從光伏產品出口區(qū)域分布來看,2022年歐洲市場的增幅最大,同比增長約114.9%;2022年歐洲依然是最主要的出口市場,約占出口總額的46%,占比持續(xù)提高。硅片、電池片主要出口至亞洲。組件出口方面,荷蘭依然保持第一大出口市場地位,波蘭、葡萄牙市場躋身前十。
新能源產品加速出海,為世界減碳進程貢獻了不可忽視的“中國力量”。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,2022年我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.73億噸,合計減排28.3億噸,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%。
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海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,近五年來,中國能建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累計簽約超過5000億元,占我國企業(yè)簽約比重超過10%。在疫情影響、經濟環(huán)境不確定性的情況下,去年仍然保持了增長。
“之所以能做到這點,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堅決按照市場化、國際化的原則搞國際合作,我們堅持跟第三方合作,我們還有一套成熟的技術產品、設計產品、工業(yè)產品,在這個地方有競爭力。”宋海良說。
“靠什么贏得海外市場?”論壇期間,第一財經記者向不同的新能源企業(yè)家發(fā)問交流,他們往往站在各自的角度,把成功原因歸結為合作模式、產品技術、服務經驗等等。無一例外,都是企業(yè)要修煉的“內功”。
中國第一大風電整機商、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張傳衛(wèi)說。“過去三年,日本、英國、德國、巴西,以及東南亞國家的海上風電和飄浮式風電基本上都采用我們的風機。也就是說,還是要靠好的技術。中國企業(yè)出海還是要產品過硬。”
國內數字能源和儲能安全領域的“獨角獸”美克生能源董事長魏瓊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,“目前我們公司管理儲能資產超過3.1GWh,位列全球第一,中標了中國首個出海最大儲能電站、全國最大梯次利用儲能電站等等。這些國內大量的資產讓我們可以提升服務經驗,和海外老牌的能源公司硬對硬地拼技術。假設一塊電池,我管一年衰減1%,你管一年衰減1.5%,那我就是比你牛,客戶選我不選你。目前和海外市場接觸下來,我們感覺非常受歡迎。”
風浪來襲
盡管中國新能源出海進一步擴張,但歐美和一些亞洲國家不斷出臺措施,支持制造本土化,打造本土產業(yè)鏈,花樣翻新的綠色貿易壁壘造成中國光伏出海前景存在隱憂。面對未來不確定性,中國企業(yè)如何應對?
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,全球最大的單晶光伏制造商隆基綠能副總裁佘海峰快速給出了回答——他顯然深度思考過這個問題。
“隆基肯定是要服務于全球業(yè)務的,每一個能源轉型的市場我們都不會放棄。所以,我們正在積極應對所有的挑戰(zhàn)。首先,我認為貿易壁壘這件事有時候會被外界放大化,其實全球主流市場是沒有問題的。今天唯一可能有實質性影響的是美國市場。其他市場,比如歐盟相關政策發(fā)揮影響已經是2026年的事情了。”佘海峰說。
即便談論的正是未來趨勢,佘海峰也樂觀地給出了自己的看法。“不同企業(yè)在做(出海)這件事的時候是有選擇的。也就是說,企業(yè)完全可以‘見招拆招’。如果美國出臺政策希望進行本土化制造,那我們可以和當地協(xié)調合作制造落點;如果歐盟或者其他國家希望有技術性的合作,我們也完全支持。這讓更多國家看到中國企業(yè)不完全是低成本的制造業(yè),我們完全有能力、有意愿開展全球化合作。”
另一家主營光伏組件的上市公司的戰(zhàn)略投資部高管在論壇間隙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類似的預期。雖然出海有風浪,但其還是堅定看好海外市場。“我們測算過,海外市場是中國規(guī)模的1.5倍左右。長期來看,這種向好的態(tài)勢是不會變的,因為市場化的環(huán)境在那里,我們就可以用各種辦法來應對,比如合作互惠。”
而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領域,宋海良也對第一財經表示,“有一些打壓是政治化的,有一些是虛擬化的,這些都是短期的、局部的,不可能變成全球和系統(tǒng)性的風險,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。只要你的核心競爭力強,堅持本土化、國際化、市場化,這幾條道路堅持到底,海外‘一帶一路’還會行穩(wěn)致遠,未來充滿信心。”
抵御風浪的信心,也來自綠色轉型下的市場“剛需”。博鰲亞洲論壇發(fā)布的《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》2023年度報告指出,當前,全球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進程正步入關鍵節(jié)點,氣候變化也因此成為全球問題治理的主色調。為應對氣候變化,亞洲國家紛紛做出“碳中和”承諾,加快推進綠色轉型。
企業(yè)家們既苦修內功,也期待一個自由公平的貿易環(huán)境。
“澳大利亞致力于構建開放市場和自由貿易的環(huán)境,我們還制定了強有力的產業(yè)政策,確保推動產業(yè)升級。所以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我們保留了這項承諾,保持開放自由,歡迎中國企業(yè)來澳投資和貿易。” 澳大利亞貿易和工業(yè)事務助理部長艾爾斯在論壇間隙對第一財經記者稱。(第一財經)
評論